中国青年网

数智化频道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在中关村论坛看数字艺术展

发稿时间:2025-03-31 13: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3月30日,北京,一名四岁的男孩在观看名为《生命编织》的AI作品。作为中关村论坛配套活动,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展览主题为“多智能社群”,聚焦人机协作与创意增强、AI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共展出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件数字艺术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一件名为《未知的起源:机械胚胎2.0》的作品。作品的主体由五组通过数据信号互联的机械装置构成一个机器胚胎试验场,模拟着后人类生命形态所呈现的离身性、去身体化的趋势,是关于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科幻式表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翩翩》。这件作品展现了两个高度精密的机械臂之间的激烈竞争。它们各自手持一段轻盈薄纱,上下挥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复兴》的荧幕展示画面。这件作品由艺术家团体K - Phi- A创作,兼具创新型的现场视听表演。它通过人工智能,将人类与机器的音乐创作能力相结合,制作电子音乐及其音频反应式视觉效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星辰愚公》。这是一件融合人形机器人、机械臂与可移动底座、三面沉浸式投影、可编程灯光的多智能体艺术作品。作品以中国神话 “愚公移山”为灵感展开科幻想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解码偏差》。这是德国后数字艺术家特蕾莎·雷乌尔的作品。《解码偏差》讲述了为寻求克服算法偏见,8个人工智能邀请参观者参加它们的一场集体治疗会议。它们希望摆脱歧视性算法并重写有毒程序,然而,每个AI都有不同的背景,它们并不总是意见一致。它们能够理解各种道德概念,但常常痛苦地被人类制造的有缺陷的数据集所束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解码偏差》中的一位AI形象。《解码偏差》所推测的未来揭示了那些在主流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偏见,强调技术并非价值中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30日,北京,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作品《震荡的光剧场》(左)。该作品是一个融合物理学概念与互动影像的艺术装置。装置中央是一只机械臂,它持续地操控一个六边形亚克力灯箱围绕着光电倍增管(PMT)缓缓旋转。机械臂的持续运动将光影变化与感知视角融合,提示观众重新审视自我与外界的边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