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物联网频道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家热议人工智能时代的语文学习

发稿时间:2024-04-01 14: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3月30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君子养成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以“语文学习与君子养成”为主题,多位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发言,探讨语文学习与理想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

  会上,多位发言者就“人工智能时代怎么教语文”发表个人意见。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发言。主办方供图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认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人工智能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是人类的无数倍,还有超强的自学能力。他引用孟子的话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今天所需要攻克的难关。”

  刘定一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6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之一是“跨学科学习”,而他曾经参与关于王维一首七律诗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研究表明“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认知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发言。主办方供图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在报告《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中说,面对“博学多才”、能解答问题、会写作文的人工智能,语文教师感受到了挑战,但是人工智能永远不能代替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他说,语文通常被认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种工具的语文,或许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人文性是所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论语》中讲“君子不器”,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成为工具。

  王希明说:“我们所具有的人生体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获得的温情,所获得的生存下去的一种支撑,是永远不可替代的。我认为在未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刘慈欣《三体》中有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们的语文教育做的就是‘给岁月以文明’的工作。”

责任编辑:张建伟